温州民歌•叮叮当 温州民歌中的儿歌代表作之一,曲调形态属撞歌。原是流传于温州市区西山一带的牧童山歌,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歌词内容涉及山角门、松台山、仙人井、妙果寺、猪头钟等地名景物。旋律悠扬,节奏轻快,用温州方言演唱起来感觉很亲切。该歌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即由潘波等唱响。1960年,温州人第一次将《叮叮当》在首都北京唱响。1987年,《叮叮当》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亚太地区民歌集》。1990年,温州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对《叮叮当》进行改编,现代版《叮叮当》的曲调更欢快,给人以朝气蓬勃的感觉。2006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乐清民歌•对鸟 乐清民歌的经典之作,带有丘陵山地风格的民间抛歌。其文学题材和形式,类同“对花”,保留童谣天真活泼的韵味。歌曲共分四段,一、三段设问,二、四段做答,是特殊的“二部曲式”。唱法特殊,一开口音就很高,速度较自由;上滑音和下滑音之间转换迅速。句首、句中、句尾都采用自由延长音,使歌曲听起来亲切纯朴。198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亚太地区民歌教材。近年来,温州文艺工作者在全国性文艺表现场合广为传唱。2006年列入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龙头龙尾 民间吹打乐曲,在地方民间风俗生活中婚丧兼用。源自清末,民间艺人叶卿等人从福建泉州带来以唢呐为主要乐器的南昆调。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步加入弦乐、二胡、板胡、琵琶、三弦;吹奏乐、笛子以及打击乐,包括钢钟、马锣、小云锣、鼓、大小和堂鼓。全曲由《水波浪》《龙头》《龙尾》《状元游》连缀而成。1957年7月,该曲由洞头县民间艺人施书宝、洪喜等组织乐队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80年代对该乐曲进行初步的整理,2004年取得省级立项,并恢复演出。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
集锦头通 集曲式乐曲名称。由昆班乐师们连缀昆曲中优雅而抒怀的曲牌:“七声号”“想当初”、“吾阵东向”、“莫不是”、“佛前灯”、“梵皇宫”、“穿破袈裟”、“尾声”,以笛子为主奏,配以二胡、板胡、三弦、锣鼓、双铃等,以此“集锦”,作为演戏前“闹场”的一种形式,俗称“打头通”。清乾隆年间(1936~1750)源起于平阳(包括近苍南),流传于浙西、浙南、闽北。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