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温州方志 > 瓯越人文

瓯越民俗

发布日期: 2021- 03- 22 08: 38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拦街福 是温州(主要在鹿城区)特有的地方性传统节日活动。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三月十五日止,城内主要街巷依次举行一天的拦街祈福活动。初一从康乐坊开始,取意“康泰欢乐”,设红楼、张布幔、悬彩灯、每隔一段设一祭台,上置祭品、盆景、花卉,还有滚龙灯、舞狮子、踏高跷、放烟花和猜灯谜。通衢搭戏台,演地方戏和木偶戏,也有两个戏台,由两个戏班各自上演拿手好戏,互比高低,谓之“斗台”。每次活动都人山人海,通宵达旦。温州拦街祈福活动,源于南唐中原长安坊中之“拦街铺设,中夜乐神”,盛行于明清,止于抗日战争初期。1952年举行城乡物资交流时,曾有类此文娱活动,已剔除设祭等迷信成分。2002年恢复活动,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东瓯王汤和节 是龙湾宁村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举行的公祭抗倭英烈和倭难同胞的节日,历时5天。明初,朱元璋派汤和赴东南沿海部署防倭。汤和在这一带修建了59座城堡,宁村所即其一。宁村人民为感激汤和立庙纪念。明嘉靖四十年前后倭寇平定后,定居宁村的抗倭战士的后裔为追思汤和、缅怀祖辈就于每年阴历七月十五举行“汤和出巡”和“教场祭鬼”等仪式,形成永强的全民公祭,逐渐演绎为“东瓯王汤和节”,至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每次活动参与人员近20万,所需费用全部由参与者自愿筹集。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瞿溪二月初一会市 古镇瞿溪“二月初一”大会市,一年一度,历时4天。相传始于清同治中期,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会市除传统社戏、耕牛交易、铁制农耕商品及传统的手工艺商品销售外,还有服装、电器特卖场等现代气息浓厚的经营活动。随着时代的进步,瞿溪会市也由原来的日用品交易集市逐渐演变成为各地游客休闲、娱乐、购物的节日,是融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商贸文化、现代文化融合在一起的传统百年会市。每次会市人数多达20万人。

  周岙挑灯 挑灯即指手提式纸扎花灯。周岙挑灯习俗见载于《周氏宗谱》,时间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系劳动人民自发组织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1952年,之后中断40多年,于1994年恢复活动。与正月十五闹花灯有所不同的是,周岙挑灯活动的时间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三,据说为纪念神仙石马爷的寿诞而设的。通常当地村民要在正月十二将花灯制作完毕,次日白天主要是赏灯、猜灯谜、花灯评选,晚上则是挑灯巡游。每到一村,不断有新的挑灯加入队伍,几千盏五颜六色的花灯在夜幕下的乡村小道上绵延好几公里,像一条光灿灿的巨大火龙在游动,场面壮观。

  曹村元宵灯会 瑞安市曹村元宵灯会起源于南宋绍熙年间,距今800多年,为纪念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当地乡贤曹叔远而设。当时十九岁的曹叔远得中进士回乡,村民特制一组福星灯,挂村中晶锁桥上以示庆贺,是日恰逢元宵节日,便有此习俗世代传承。

  蒲岐抬阁 抬阁是蒲岐镇的民间节庆时所特有的民间演艺,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每年元宵灯节出演,有时九月会市也乘兴闹市。用特别的方桌柜,中压石板,上置铁架,将5~6岁的孩童缚在铁架上,孩童双手和一只脚可挥舞动作,外罩彩衣,脸化浓妆,可扮成各种戏剧人物,一桌即一出戏,一般2~4人,有时多达6~7人,人物安置奇险,连接高度可达4~5米,每桌抬阁需几十人扛着走,经过改进,现用四个轮子。其中最有价值的要算闹琼花,历史上仅举办过三次,最早一次大约在100多年前的清朝,第二次距今68年,第三次在1996年。

  蒲城拨五更 苍南县蒲城是一座保存完整的抗倭名城,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拨五更是蒲城举行闹元宵的民俗活动,从正月初四开始至十六日止,历时13天,由迎神、驱魔、保太平等环节组成,始于明朝,形成完整体系则在清雍正、乾隆年间。特别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夜里五更时分,城里的男子会抬着城中东、西两庙中的菩萨在城中飞奔,走遍城中的大街小巷,口中还不停地喊着“顺啊”!最后众人抢夺菩萨身上的红布,抢到者来年全家大吉大利。拨五更时不允许女人和孩子参加,他们要被锁在家里,鸡犬之类的也要被管束不让出声,直到抢红后才能出来一起狂欢。2007年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