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史志要闻

姚高员市长在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发布日期: 2020- 02- 03 15: 33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2019年11月7日 根据录音整理)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温州市志(1991-2012)》终审会议,这是《温州市志》编修工作的一个重要节点。《温州市志》第二轮编修工作自2012年启动以来,已经历时8年有余。在此过程中,市志办作为主要责任单位,做了大量牵头抓总的工作;各地、各有关部门都能主动参与进来,严谨负责地完成各阶段任务;还有各位专家和老领导不断地为我们把脉问诊、贡献智慧,才能呈现出今天这样高质量的编修成果。期间省志办给予了精心指导和帮助,今天潘捷军主任又亲临指导,所有这些都为温州修志工作顺利推进起到了关键作用。在此,我代表温州市委、市政府,对省志办的指导帮助以及为编纂工作倾注大量心血的全体参编人员、各位专家、各位老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慰问!

编纂委员会之前已经召开终审会,省志办的各位专家和市老领导对志稿进行了评审,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市志办一定要逐条整理、认真吸纳。刚才王军秘书长宣布了市志终审意见,潘主任就做好地方志工作提了明确指导性意见,大家一定要抓好落实。下面,我再简要提五点要求:

 

一、提高站位,充分认识地方志对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

地方志具有记录过去、服务当代、资政后世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要马上了解一个地方的重要情况,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可靠的方法就是看志。”所以,编纂好地方的史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这一点,我有几个方面的切身体会:

第一,温州2200年的历史文化传承依托地方志。最近温州大事喜事很多先后举办了国际工业与能源物联网创新发展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和“两个健康”论坛系列活动,在这些场合介绍推介温州的时候,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温州拥有2200年历史长河哺育下的璀璨文明。这些上千年的历史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延续至今,主要归功于温州自古就有良好的修志传统。从1500多年前南朝刘宋时期编修《永嘉郡记》,至清代乾隆年间,就编修过12部府志、44种县志。正是有了这些志书,才能让我们准确详实地了解温州的过去,才能把温州义利并举的文化基因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才能让我们今天有了这样的文化自信、文化底气,这是温州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二,讲好新时代的温州故事需要地方志。温州已完成两轮志书编修尤其是第二轮编修的温州市志(1991-2012),真实还原了温州改革开放一路走来的波澜壮阔。当前,温州正以“两个健康”先行区、国家自创区“两区”建设为战略抓手,全面开启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民营经济“两个健康”发展的新征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温州许多的改革成效、经验乃至教训,都需要地方志予以权威地、科学地记录提炼、总结和解读,“不忘本来、开辟未来”就是地方志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第三,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依靠地方志。党委政府在日常工作中要回顾过去、研判趋势、科学决策,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查地方志、查年鉴习近平总书记过去在地方任职期间就十分重视地方志的作用,2006年在苍南考察台风“桑美”灾后重建工作时,调阅了《苍南县志》,详细查阅书中关于台风的记载,告诫地方干部要以史为戒,不断提高防台抗台的能力当前,温州要破解许多城市、产业、民生方面的难题,实现高质量发展,依然需要在史志中寻找规律、经验和启示。所以,编史修志不只是存史,也是为了资政。

地方志工作不是一项普通的学术研究,而是具有鲜明的历史属性、政治属性。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提高站位,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到位。

 

二、精心打磨,打造无愧于历史的第二轮精品佳志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这次评审会是对温州前一阶段修志工作的一大检验,也是提高编纂水平、提升志书质量的一次难得机会。各地各部门要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做好三件事:

一要把好内容规范关。市志编辑部要认真梳理、研究吸收领导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11月底前要做好志稿的修改完善,切实把好政治关、体例关、格式关、文字关,确保志书编修内容翔实、体例完整、特色鲜明,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群众的推敲。

二要把好数据史实关。各部门要按照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统一安排和部署,全力做好志稿补充校核、修改完善,对涉及自身专业、行业的事件和数据要精心核对。相关修改补充意见也要于11月底前反馈给市志办。

三要把好印刷出版关。市志办要加强过程监管,严格对照《地方志书质量规定》要求,做到标准统一、质量过硬,确保明年9月底前如期出版。

 

三、全面布局,推动温州地方志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新时代,地方志也有新定位、新作为。目前,国家和省里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两全”目标,即到2020年,全面完成第二轮地方修志规划任务,实现省市县三级综合年鉴全覆盖。各地各部门要围绕这两大目标,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要全面完成县(市)二轮修志。目前,市、县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已基本完成,但是二轮志书编修还有很大缺项,除了今天终审的市志外,还有5个县(市)未完成出版任务,要排出时间计划表,任务细化到每个月,倒排攻坚。这当中,乐清年内要完成志稿复审、明年上半年完成终审,瑞安、永嘉、泰顺、文成4个县(市)年内要完成志稿终审,确保明年国庆前5个县(市)志书公开出版。同时,已完成第二轮志书编修任务的县(市、区),要认真总结经验,广泛征集史料,为第三轮修志工作打好基础。此外,《浙江通志》当中的一项内容《雁荡山志》编纂出版要按照省里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好。

二要逐步推动部门(专业)志鉴编纂。不少部门在这方面都做得很好,公安、金融、环保、教育、农业等部门已经启动各自领域的志书编修工作,统计、公安等部门更是每年坚持编纂年鉴,发挥了很好的存史、资政作用。但与一些地方的基本全覆盖相比,我们差距还不小。市志办要开展全市市级部门(专业)志鉴编纂情况的调查统计,制定部门(专业)志鉴编修计划,并做好业务指导和质量评审;部门要具体抓落实。

三要积极推动乡镇(街道)及行政村志书编修。这是有效留住乡愁根脉的重要载体和手段,现在一些县(市、区)已经动起来了,泰顺38部乡镇志启动编修、两年时间出版了9部,苍南12个乡镇启动乡镇志编修,文成也开展了村志编修试点工作。各地都要重视镇、村志书的编修工作,认真做好试点,逐步推广经验,推动地方志工作向基层延伸。

 

四、修志为用,提升地方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资政育人是地方志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些年,各地在地方志使用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总体上看,用志仍显薄弱, “重修轻用”的现象比较普遍,要想办法让地方志“活起来”“用起来”,重点要做好两个方面:

一方面要加快地方志数字化建设。在数字化时代,地方志只有与互联网紧密结合,才能更广泛、普遍地为社会所接受和使用。要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地方志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快地方志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建设。特别是目前正在大力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其中一项重要工作是部门大数据整合和政府数据向社会开放,在这方面地方志不能缺位。接下来要加快启动数字方志馆建设。特别要注意的是,这个数字化项目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搞新的“信息孤岛”,必须在全市数据共享大平台的框架下,实现信息的数字化、在线化、共享化。市志办要抓紧与市大数据局对接,尽快拿出方案、启动建设。

另一方面要创新用志形式渠道。如何让人们用更简便、更现代化的方式来读志用志,现在全国各地都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吉林用《三字经》的方式告诉大家地方志中的爱国、爱家的史料,山东用方志动漫的形式把山东的名人记录下来。这些形式都很好,市方志办要积极借鉴,创新推出一批可听、可视、可读、可体验的方志产品,努力在全国创出1-2个具有温州特色的地方志品牌,打响温州文化的影响力。

 

五、加强领导,努力为地方志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修志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地方志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重点做好“三个强化”:

一要强化机构建设。《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有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目前,温州大部分县(市、区)地方志机构是与党史办合署办公,或是与党史办、档案部门合署办公。接下来要按照《地方志工作条例》规定,进一步理顺和加强地方志工作机构,配齐人员力量,确保工作有人干。市编委办要对各地地方志编制使用情况开展一次督查,确保专人专用。

二要强化队伍建设。当前人员不到位、队伍不稳定的问题比较突出,最少的一个地方史志办实际仅1人做方志工作。各地对基本人员力量要保障,并积极借助外脑,努力打造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地方志人才队伍。

三要强化依法治志。编修志书是法定责任,我们要本着法治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条例,研究制定与条例相配套的实施办法,逐步完善编纂审查、出版验收等相关制度,推进志书编纂工作的规范化、法治化和长效化。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