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温州方志 > 瓯越人文

朱自清

发布日期: 2015- 07- 26 13: 1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长在扬州。少年入扬州西淮中学和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民国9年(1920)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在杭州、扬州、吴淞、台州、温州、宁波等中学任教。14年起,任清华大学国文系教授,20年8月赴英国伦敦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并漫游欧洲大陆。次年8月回国;9月任清华大学国文系主任。抗日战争中,随校迁湖南、云南,执教于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抗战胜利后回北平,继续在清华任教,并受聘为整理闻一多遗著委员会召集人。37年8月21日因胃溃疡在北大附属医院逝世,享年51岁。

  朱自清于民国12年(1923)2月来温州,任省立第十中学国文教师,并在十师兼任公民和科学概论课。初住在大士门,后迁四营堂巷34号,他教学认真,对学生谆谆善诱.授课与批改作业一丝不苟,深受学生爱戴。课余从事写作,其散文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即在温州定稿。是年秋,十中与十师合并,他为学校撰写校歌。冬,写成《温州的踪迹》四篇散文,即《月朦咙、乌朦胧,帘卷海棠红》、《绿》、《白水漈》、《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前一篇是写十中同事马孟容一张国画的意境,中间两篇分别写瑞安仙岩梅雨潭的水和永嘉瓯北白水漈的瀑布,后一篇是写当时温州劳动人民被迫卖儿卖女的悲惨情景。《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荷塘月色》、《背影》,都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规范”,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被选作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而脍灸人口。

  民国13年(1924)春,离温去宁波省立四中任教,家属仍留温州,是年暑期回温州度假,9月,“江浙战争”发生。温州居民纷纷逃难。朱自清又从宁波跋涉来温,于10月3日携眷离温,从此再无机会来温。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