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 本地动态

温州史志系统坚持“三个注重 三个强化” 助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发布日期: 2014- 08- 15 11: 0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温州史志系统坚持“三个注重  三个强化”

助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加快推进温州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基石。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全市文化礼堂建设的意见》的总体部署,温州市各级史志部门立足自身职能优势,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注重史志文化引领作用,强化文化礼堂主旋律,积极助推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较好成效。

一、注重内涵,强化文化礼堂历史支撑

了解一个地方,就要了解它的历史,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就是史志书籍。温州各级史志部门在参与全市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发挥特有的史实资源和信息优势,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传承乡土文脉、提升文化内涵,增强农村文化礼堂的历史厚重感。

为文化礼堂建设发挥存史作用。全市史志系统抓住建设文化礼堂的机遇,抢救乡村文化史料,让群众记住乡愁,鼓励指导村、镇两级加强对当地文献资料的整理和挖掘,参与指导编纂村及乡镇志40多部。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作为全市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一,派出专家蹲点指导相关镇志的编修,先后指导《藻溪镇志》《腾蛟镇志》《泗溪镇志》等5部乡镇志编纂。文成县史志办则完成全县所有乡镇志编纂。

为文化礼堂建设发挥资政作用。全市史志系统利用已出版的史志书籍,向群众介绍历史沿革、村史村情、文化遗存、先贤故事等,丰富各地文化礼堂建设内容,为建设农村“文化礼堂”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泰顺县史志办分别向溪口村和司前村整理提供《溪口村(木棉村)人文历史溯源》和《司前村历史源流初探》,使文化礼堂建设有源可查、有史可依。

二、注重整合,强化文化礼堂特色效应

温州市建成的文化礼堂是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农村文化综合体,体现了“一村一色”“一堂一品”的建设目标。全市史志系统根据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参与到各地文化礼堂的设计、布展、验收等环节,着力在文化礼堂的建筑风格、展示内容、活动样式、模式机制等方面形成地域特色, 彰显文化品牌。乐清市委党史研究室全程参与乐清市36个农村文化礼堂场所建设的各环节,特别在展示展览设置方面,凸显党史、村史等红色文化,打造出具有乐清特色的沿海农村文化礼堂带、平原农村文化礼堂带和山区农村文化礼堂带。永嘉县方志办充分利用历史人文、山水风光等资源,参与农村改革馆、诗词馆、耕读小院等策划,并直接参与枫林、上塘、桥下、浦口村等地文化礼堂的布展工作,积极打造古村、红色、生态、草根、企业等五大系列文化礼堂。泰顺县史志办结合革命老区县的历史和现实优势,加强与全县21个文化礼堂建设村的联系,根据各村地域特色,指导布展。苍南县史志办为推进宗祠改造提升为农村文化礼堂出谋划策,推动农村宗祠从“比气派、比奢华”向“比人气、比文化、比风气”转变。

三、注重宣传,强化文化礼堂主旋律

习近平同志强调:“编史修志,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民,增强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全市各级史志系统紧紧围绕农村文化礼堂“学最美、树新风、扬正气”主题,发挥教化育人作用,积极开展史志宣传教育,使农村文化礼堂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精神家园。

赠送史志书籍,让史志进社区、进农村、进礼堂。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努力把案头工作变成直接为现实服务的工作,按计划向全市已建成的309家文化礼堂赠送《温州年鉴》,同时,开展“史志进社区、服务零距离”活动,向社区赠送《中共温州简史》等书籍。泰顺县史志办以当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为抓手,向乡镇(社区)赠送《泰顺革命简史和革命故事选》3000册;龙湾区、瑞安市和苍南县等地史志办共向农村文化礼堂赠送史志书籍3700余册,弘扬革命传统,助推农村文化建设

开展史志宣讲教育,增加文化礼堂“红色细胞”。全市史志系统深化爱国、爱乡和革命传统教育宣讲活动,举办文化礼堂专题讲座。市委党史研究室(市地方志办公室)精心选择经验丰富的史志人才,组建宣讲队,龙湾区、乐清市、瑞安市、永嘉县、平阳县和文成县等地史志办组建宣讲团,深入乡镇(街道)和行政村,宣讲革命历史和地情文化,共计120多场,让红色文化、革命传统向农村文化礼堂渗透,充分发挥史志部门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应有的职能作用,积极推进“红色细胞工程建设

拓宽史志宣传平台,引领文化礼堂新风。全市史志系统创新工作思路,推进史志进基层活动。龙湾区史志办利用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参与宁村“拦街福”和“拼字龙”文本策划,推动乡风文明进礼堂。乐清市委党史研究室、乐清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等单位联合组织文艺队伍,到农村文化礼堂开展慰问演出,宣传英雄事迹,展现血与火的奋斗史,展示当下的幸福生活,教育群众莫忘过去、珍惜现在,激发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编研二处供稿)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