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温州方志 > 瓯越人文

传统曲艺

发布日期: 2015- 07- 27 15: 25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温州市委党史研究室

  温州鼓词 俗称唱词,演唱以瑞安方言为标准音。于明代由平阳县里巷之曲与词曲发展而成,较多保留南戏特点,特别是温州乱弹的声腔和传统曲目故事。鼓词有“平词”、“大词”、“门头词”之分。“平词”是平时演唱的曲目;“大词”是指鼓词中特有的《香山》和《南游》两曲目。近代在音乐、乐器、唱腔、词体等方面都有变革性发展。从敲扁鼓、檀板独唱,出现“双挡”、“多挡”演唱形式;乐器增加牛筋琴外,又增加琵琶、二胡、萧、管弦丝竹等。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长篇曲目有《陈十四娘娘》、《十二红》等。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莲花(道情) 曲艺的一种,分道情、大莲花、对口莲花、讲唱莲花、伴奏莲花,与道情有同宗异曲之妙,相传与道教有渊源关系,祖师是老子。温州莲花兴盛于清同治年间。道情由一人单独演唱,莲花由两人表演,分主要唱、伴奏或对唱,乐器仅一只道情筒和一副阴阳板。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乐器、唱腔曲调、唱词方面进行改革创新,创造“伴琴莲花”流行永嘉、鹿城及乐清、平阳、瑞安等地。凡逢传统节日、老人寿诞、小孩对周、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均有莲花艺人演唱。2007年名列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鼓 又称“蓬鼓”,闽南方言称之为“嘭鼓”,是传统曲艺的一种,流传于平阳北港地区的麻步、水头等乡镇。大约是在明末清初由福建移民传入,已有400多年历史。经过历代艺人逐渐吸收平阳布袋木偶戏和南戏等戏曲的艺术特点,逐步形成浙南风格的说唱艺术,以唱为主,道白为辅,分“门头唱”和“堂唱”两种形式。内容主要取材于传书和民间故事,具有精彩和完整的情节。曲目以口头传授和手抄本传世,名篇如《岳飞枪挑小梁王》、《高机与吴三春》等。2007年名列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返回顶部】【打印本稿】【关闭本页】